告别“硬缺电”是否归功于厂网分开?
- 时间:2012-06-25
- 来源:
亿万先生软件(来源:新华08网 作者:吕福明、李济军)
十年间,尽管我国局部地区仍存在时段性“电荒”,但电力供应从“硬缺电”到“软缺电”的根本转变,是无可争辩的事实。尽管业内有人质疑装机容量的井喷式增长与电改有直接关系,但厂网分开后所形成的发电侧多元竞争格局,无疑使各大发电集团焕发出空前的发展热情,并使中国电力工业水平迅速追赶欧美发达国家,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超越。
电力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二
截至2011年底,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0.56亿千瓦、发电量4.70万亿千瓦时,均为2002年的2.8倍左右。统计显示,与2002年相比,当前美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电力装机容量一般增长10%左右甚至更低,其他“金砖国家”等新兴经济体电力装机容量也仅增长20%—30%。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,中国电力工业的增长速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左右。
电力是中国最大的煤炭消费部门,占到全国煤炭市场的50%以上,煤耗水平大幅下降,是近年来中国节能减排领域最显著的成果之一。电监会高级工程师吴疆认为,这既是电力企业应对煤价持续上涨的无奈之举,也是厂网分开之后各电力企业借助降低煤耗来压缩成本、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。从2002年到2010年,中国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从5.44万千瓦提高到10.88万千瓦,恰好实现了倍增。目前,中国已经超越所有发达国家,成为拥有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。
这一切则皆来源于多元竞争的巨大威力。截至2010年底,全国共有各类发电企业将近2万家,其中装机容量6000千瓦以上将近5000家,这些独立决策的多元市场主体所拥有的巨大活力,是中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最大收获。
电力行业是资金密集型的装置型产业,工程建设造价是决定电力产品价格与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。2002年到2010年,中国火力发电工程的单位造价显著下降,概算降低15%左右,决算降低20%左右。尤其在原材料、土地等成本价格均呈上涨态势的情况下,火力发电工程单位造价却连续几年稳定在比较低的水平。这体现了电力体制改革之后,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发电企业内部挖潜的促进作用。
而且,人们在享受“楼上楼下、电灯电话”方便快捷的同时,也亲身感受到供电服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。先前可以随意拉闸断电的“电老虎”,如今可以说成为用户至上的“宠物猫”。这十年来,供电服务在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过去的“脸难看、事难办”,变成了现在的“你用电,我用心”。
五大集团为何争先恐后拼命扩张
华能、大唐、华电、国电、中电投这五大发电集团是厂网分开电力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产物,2002年以来其装机容量在全国的占比从34%发展到49%,在中国发电企业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。电改十年间,中国发电装机的革命性赶超,让许多电力从业者至今感到兴奋。
大唐湘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云辉深有感触地说,装机容量十年发展速度,甚至可以用“辉煌”两个字来形容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“电荒”,是电源与电网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国家经济发展速度。2002年,如果不进行电力体制改革,拉闸限电不会像去年这个情况,只会更糟。“五大集团当初成立时,就开始到处圈地,争项目,基本每一个发电厂都在跑前期。当时,我兼了几个电厂的筹备处主任,三级责任主体,都在跑项目。”赵云辉说。
这是因为,五大集团都想当老大,都不想在“五改三”中落在后头。扩张到现在,已有三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。当然,这个规模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,值得探讨。即使是定位在非科学发展,没有这股子发展劲头,这些年电力供应也将难以保障。电力投资的积极性在哪里?
现在,备受诟病的一个问题是盲目扩张。大唐集团成立时只有2000万千瓦装机,现在突破1亿千瓦,增长至5倍规模。当然,这么多投资,几乎全部是融资而来,五大集团基本负债率高达85%,其中大唐尤其高。湖南省电力公司交易中心主任李湘祁认为,这些成绩并不是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。应该是我国这么多年来,整个经济社会发展,企业加强管理,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。厂网分开后,既面临同行业的竞争,也面临国资委末位淘汰考核。如果不快速发展,不跑马圈地,就要被合并。这是发展的动力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认为,从积极方面看,电改后分出这么多发电公司,在促进电力建设方面增加了投资积极性,发挥了很大作用。这些年电力建设速度确实很快,最大年份新增1亿千瓦以上,年增10%左右,甚至更多,没有出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或局部的电力短缺。这是主要成绩。“原先,发电输配电一体化。如果没有厂网分开,不可能出现这种竞争局面。这种竞争也是非常残酷的。所以说,发电企业早就摘除了垄断的帽子。”电力行业专家陈宗法说。
当然,业内普遍认为,厂网分开后,导致电网与电源之间难以科学协调,致使投资浪费问题出现。湖南省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规划专员潘力强说,电网与电源建设最好是由一个系统来统一规划设计,而现在厂网分别进行规划,电网对电源点规划建设起不到决定性作用。如,湘南是最需要建电厂的地方,几大发电集团可能算经济账感觉不合算,建电厂的积极性都不高。发电厂受企业利益驱动,并不一定在地方最需要的位置建电厂。
成功应对新世纪初“硬缺电”
吴疆评价说,将近十年以来,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虽然进展缓慢、推进困难,但市场化的基调与方向并没有改变,在“5号文件”市场化的旗帜之下,通过厂网分开、依法监管,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成效已经超出预期。
首要表现是,成功应对新世纪初的“硬缺电”。酝酿编制于电力“过剩”背景下的“5号文件”,2002年刚刚发布,2003年即出现新一轮严重电荒,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从5272跳升到5767、平均小时数从4860跳升到5245。亚洲金融危机之后“三年不建新电厂”等不科学的项目审批政策,导致发电装机逐渐不足,恰逢实施新一轮电改的第一年,“硬缺电”型的新一轮严重电荒即突然爆发,厂网分开等市场化改革面临严峻考验。
中国发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高速增长的背后,是电力投资的快速增长。通过新一轮厂网分开、依法监管的电力体制改革,中国电力特别是发电领域的投资信心更加强烈,投资主体更加独立,投资决策更加自主,融资渠道更加多元,执行能力更加高效。从2002年到2010年,中国电力年度总投资及火电投资额分别达到改革初期的3.2倍、5.3倍,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存在的电力投资不足、装机紧张的传统局面。
总之,通过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,中国电力有效吸引了投资,产业规模与保障供给能力获得空前增长,生产力得到很大解放,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连续8年年度新增发电机组将近8000万千瓦,创下了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奇迹,并以最快速度成功应对新一轮的“硬缺电”,满足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城镇化、重工业化阶段对于电力的翻番式需求。新一轮改革的初始目的:引进竞争、提高效率也得到了较好实现,中国电力行业的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。
吴疆说,提起我国十年电改,给人挫折、失误、遗憾、无奈的感受不少,但千万不要忽视这仅仅实现了一小半的改革所产生的显著成效,这恰恰是市场竞争伟大力量之体现,恰恰是电力体制改革值得去坚持、值得去继续、值得去不断深化完善的根本原因所在。(完)
下一篇:“双反”也是催化剂